欲求超胜 必须汇通——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的通史教学案复习策略
来源:热点聚焦网 【 】 阅读: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 苑永进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现行历史教材在高三备考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作者结合高三一轮复习
    备考工作实际,编制通史体例的教学案,进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专题史体例  通史体例  设计原则 教学案结构 实践效果 困惑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北京市高中历史使用的教材有人教版和岳麓版两种,它们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高三历史的复习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鉴于初中已全面讲过中西历史(遗憾的是,初中同学往往对历史科不感兴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采用了中外史混编的专题史体例,这种合编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根据需要,把分散、零乱的同一性质的知识如文化、宗教等集中起来,以专题的形式为统帅,以点带面,突出问题,使本国史与外国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但是,历史本身恰恰是不能如此分割的,注重时序性是史学的基本学科特征。新课标模式下的历史课程被人为地分割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板块。在以专题为主题的历史教学中,一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多而且这些内容都有较大的跳跃性,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课外学习要有比较高的要求。学生缺乏对通史知识的认识,缺乏对历史事件前后关联的把握,由于某些章节时间跨度大,牵涉的事件多,而且每个事件都是短短几句带过,这对于基础知识稍差的同学来讲,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学生往往对影响历史发展的基本要素(人物、时间、国别/地区)尤其是时间问题模糊不清,这极大的造成中等以下水平(含中等)学生的时空混乱。
    我们任意选取2009年某省的历史高考试题为例:

 

    这个排列顺序是典型的中国通史、世界通史顺序,与过去的依据人教社大纲版教材命制的试题在顺序上完全一样。浏览一下2007至今的新课程历史试卷迄今,考题几乎全部是按照为大家所熟知的中外两个通史的顺序排列的,高考试题命题者的基本思路依然是按照通史体例命题!
    鉴于以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现状,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把原有的三个必修和两个选修模块结合北京高考考试说明,以现行《必修》和《选修》内容为依托,整合成通史知识结构体系,并以此为依据编制历史导学案,进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二、教学案设计的原则
    第一,探究性。近几年来,北京卷的命题特色在于基础而不呆板,考查的角度的方式较为灵活。在试题中创设历史情境,考查学生通过材料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认知,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经过思考、分析才能得出结论。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同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主体性。“教为主导,学位主体”,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要把学生的学真正落到实处,教学案的编制必须充分结合高三学生的具体学情(如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相依的学科知识储备等),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第三,指导性。“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在教学案编写中,突出了教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构成一条明晰的主线。
    三、教学案的基本结构
    第一、复习目标。“没有目标的学习只是悠闲的散步,有目标的学习才是优美的跳舞。”本人结合高考考试说明以及具体的课程标准,本着简洁、明快、实用的原则,形成每课时的复习目标,并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第二,基础知识。结合高三一轮复习的实际,通史教学案的基础知识我个人以为主要侧重于相应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历史阶段对应选修部分的主干知识内容,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将课程改革前旧教材原有的知识直接进行移植,更不是对五本书相关知识的拼盘,这需要对相关知识根据考试说明进行增、删、补、易,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
    下面我谨以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为例作一简要说明:结合《考试说明》:通过对于必修1-3和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研读,我们形成如下知识体系:

 

    第三,典型例题。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主要考查的还是学生的解体能力和技巧,所以,在复习中,精讲精练是必须的更是必要的。
    新课程改革为教辅市场提供了巨大商机,目前在北京教辅市场上,高考辅导资料花样不断翻新,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虽说这些资料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是不少资深一线教师和备考专业人士的心血与汗水,但是在训练题部分,或者是“新课标,旧考题”,训练题目相对陈旧;或者是直接对全国各省市高考卷、高考模拟卷进行“乾坤大挪移”,大大脱离了北京市自主命题的考试实际,广大师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出了力,流了汗,效果呢,不怎么样。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学校的几位历史老师经过研讨,达成了一致共识:北京的高三考生,尤其是在夯实基础阶段,训练题应以北京近几年的高考题和各城区模拟试题为主!至于兄弟省市的高考题和全国各大名校的模拟试题,可以有选择性的用于“培优”——培养尖子生和最后冲刺拔高阶段。为此,我们几个历史教师分工合作,结合通史体例,把任务细化到具体的课时,形成课时训练卷。
    下面谨以先秦时期的《夏商西周为例》的训练题目(片段)作一展示:

 

    第四、导学问题设计。在目前导学案学习模式下,如何真正提高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在导学问题设计中,不仅仅是结合高考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进行设计,而且要结合目前90后的心理,结合当前社会上的流行元素(也就是孩子们说的比较“潮”的东西),结合时政热点……进行设计,注重思维的含金量(能够启发思考),注重问题的梯度性(跳一跳,够得到),凝神、激趣、启思,从而真正达到“导学”的目的。
    四、实践效果和困惑
    在使用通史体例的教学案进行高三一轮复习,应该说实践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首先,我们的同学形成了“通史思维”。前文笔者已经说过,注重时序性是史学的基本学科。时序,是唯一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线索,时序思维能力又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没有明确的时序意识,学生就会把诸多历史事件看成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不可能明白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可能搞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我们通过使用通史体例的教学案,对原有必修和选修模块历史的有机整合,有助于学生从事件前后发展联系中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样,学生基本形成了通史分析思维。
    其次、减轻了学生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毋庸讳言,我们的历史知识点繁多,而且散见于五本教材,学生往往是望而兴叹。在通史体例的教学案使用过程中,我们师生完全依据考试说明,对五本教材中的内容,按时序来整合知识点,这样避免了教材中对知识点的重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识记负担,学生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知识的理解和能力训练上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使用通史体例教学案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问题与困惑:
例如,在打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模块间知识墙的同时,有一部分历史学科相对薄弱的同学又形成了新的知识墙——“时间墙”,例如,有部分同学在通史体例知识体系的建构之后,有些跨越性较大的历史概念掌握起来显得支离破碎。这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专题复习和相关训练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风、姚岚、孙楠、吴波:《高三历史教学参考书》,岳麓书社,2009年7月第1版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朱可:《有效历史教学课堂:基于系统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10期
    4、丁贤勇、陶水木:《传承与创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责任编辑:热点聚焦网
随机推荐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版权隐私|网站地图|返回首页

CopyRight© 2011-2015 zgq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聚焦网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 qq1987369246 18612878329

备案号:京ICP备1300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