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老师教学指手画脚?家长如何“补位”不“越位”
来源:热点聚焦网 【 】 阅读:
    前段时间,有高中语文老师在朋友圈吐槽,说自己任教班级的一位博士后家长屡次“指导”自己的教学,让其不胜其烦。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中小学老师经常会碰到家长“指手画脚”的情况吗?如果家长不认同老师的教学方法怎么办?有没有途径可以让家长和老师达成一致,从而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问题一]日常教学中,老师会碰到家长“指导”自己教学的情况吗?

  角色越界容易适得其反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年级主任 纪国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学历家长越来越多,他们在求学历程中积累了相对成熟、体系完备的学习经验,希望把这种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受益。作为教师,我认为家长应该并且有权参与其中,毕竟良好的家校沟通能够使得家校双方取长补短。

  必须承认,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不能缺席的。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最需要家长亲力亲为地参与,其他人无法替代。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家长的关心和参与需要向更加专业的教育者请教,这时,学校教育和老师指导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如果家长的参与变成了点评和质疑,对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风格、作业内容、作业量等随意指手画脚或无端批评指责,就可能会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一些或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疫情期间,我们为了调动学生的线上学习热情,组建了“结对子”学习小组,希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教学创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全程追踪小组合作成效,对接小组长进行沟通。不过,也有家长提出了质疑,认为“老师才是课堂主体”“讨论不如直接授课节省时间”……由于部分家长的干预,部分学生“落了单”,教学进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细细想来,家长之所以想“指导”学校教学,主要是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这其中,也包含着家长对学校老师或多或少的不信任。客观地说,家长是基于自身学习经验以及学生个性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建议,但老师却要从整个班级、整个年级的学情去思考与谋划教学。两者都具有自身的合理性,要达到平衡确实不容易。

  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烦恼”。某次期末考试结束后,有位家长到办公室找我,情绪激动地说自己的孩子成绩下滑厉害,想申请让孩子把日常作业内容换成市面上的“模拟题”“冲刺题”。我一边安抚家长的情绪,一边向其解释学校教学内容背后的逻辑,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孩子的学习还应该先打好基础,再冲刺提升。越是到学生质变的关键时期,越不能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混为一谈,最终和家长达成了共识——应该为学校教育留些“空间”。

  事实上,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教书育人”的大方向不会变。教学的这根“指挥棒”来自教育部门,是经过反复研究、多年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家长不妨先在行动上配合,然后再考虑孩子个性化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多与老师进行沟通,从而助力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达到双赢的效果。假如一味地角色越界,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今年 高考,我们学校高三年级学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除了学生的奋发上进之外,也离不开大多数家长的通力配合与学校老师的辛勤付出。可见,家庭与学校之间并非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协作。学校教育没有家长的沟通与交流难以适配学生的个体成长,家庭教育没有学校的规划与安排难以促进学生的进步提升。家长和学校双方都应该做到摒弃偏见,发挥所长,为学生共筑更完整、更系统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问题二]作为家长,如果不认同老师的教学方法怎么办?

  与老师意见相左时“较真儿不斗气”

  清华大学博士 胡一峰

  辅导孩子做作业,和孩子交流学习心得,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难免遇到家长和老师意见相左的时候,对于高学历家长而言,尤其如此。那么,该如何处理呢?我认为应该区分情况,讲究技巧。

  对于客观知识类问题,应当较真儿到底。我女儿今年正在读初一,有一次,我发现她对课本上一句古文的理解有误,她却振振有词地说,在课堂上老师就是这样解释的。我想,或许是老师讲错了,也可能是孩子没听清。课文出自《世说新语》,我便和她一起查阅了三种权威注本,比较各家之说,找到了正确答案。我以为,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应当较真儿。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探求真理,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每一次作业的完成,不仅是通向真理的基石,也应注重对求真思维的培养。当然,这不意味着家长简单坚持自己的看法,而是应当和孩子一起找权威的“第三方”来评理,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答案。

  对于教学方法类问题,不妨求同存异。辅导孩子数学时,有几次我用我的方法解出了难题,她却说,你的解法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这时,我一般会让孩子尝试理解我的方法,并将其作为“备选方案”,等她学会老师的解法后,再作一些比较。这是因为,就解一道数学题而言,明白个中过程,掌握逻辑方法,远比得到具体的答案更加重要。在教学方面上,老师既接受过科班训练,又有丰富经验。一般来说,老师教给孩子的解题方法,更符合学习的规律。而家长的方法往往属于“降维打击”,一次两次或许“高效”,长期来看,却不利于孩子对课程内容的整体学习领悟,也未必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循序养成。

  对于主观理解类问题,暂行权宜之计。在语文、英语、历史、政治以及地理等科目中,我好像都碰到过此类问题。比如,孩子上小学时,有位语文老师教的作文法套路感极强,我实在不敢苟同。再如,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正所谓“诗无达诂”,很难找到标准答案。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对思想观念的分析,受主观个体偏好影响较大,老师的意见有时确有可商榷之处。此时,我一般的做法是和孩子各抒己见,对老师的观点加以分析甚至辩难驳斥,目的是帮助孩子开阔文化视野、锻炼思辨能力,同时告诉孩子:思考无禁区,答卷有规矩。讨论时可以天马行空,考试时仍应扣住老师教的要点答题。这可不是“鸡贼”,既然考试虽非最好却是目前最通行最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掌握一些应试技巧是十分必要的。从孩子的成长成才全过程来看,这实在是不可或缺的权宜之计。

  当然,不论遇到哪一类问题,采取哪一种方法,总的原则是“对题不对人”“较真儿不斗气”,目的是帮助孩子学得更好更快,而非炫耀自己的学识,更不能扬己抑师,而应该努力和老师的教学形成互补,形成推动孩子成长成才的家校合力。

  [问题三]在教学问题上,家长和老师怎样才能达成一致?

  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家校沟通

  北京五中分校初一年级组长 万巍

  最近,同事收到一份投诉,内容涉及:家长指责老师课堂教学容量不合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科学、作业批改也不得法,老师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绩,家长要求学校更换任课老师。同事感到很憋屈,情绪一度沮丧消极。同事是著名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专业扎实,工作兢兢业业,所教班级的成绩也名列前茅。其实,类似的现象在各中小学经常出现,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有不同意见或建议,这很正常。二者统一思想,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更优,但若是家长一味地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往往会适得其反。在教学这个问题上,有没有办法让老师和家长达成一致?要破解这一问题,就应该找到问题的源头。

  据我观察,家长对教师“指手画脚”的原因大致有三个:第一,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待过高,而现实经常让这种期待受挫,面对孩子的成绩家长又束手无策,情急之下的第一反应就是认为老师的教学水平不行,工作不负责;第二,当孩子学习面临困境时,有些家长希望凭借自己曾经的学习经验、事业领域的成功心得在孩子身上复制传奇,而孩子往往倾向于接受老师的指导。于是,家长想借老师在自己孩子身上实施自己的理念。只是,这一方法和方式都“越位”了;第三,家长对老师的教学一般是通过孩子的转述了解的,转述存在不完整、偶然甚至不客观等情况。特别是在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下,孩子的转述往往有很大程度的失真。

  要使这种“指手画脚”的现象得到改观、家校在教学上达成一致,家长可以做出一些调整。比如,摆正心态,调整对孩子的目标期待,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性,认识到孩子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明确家校角色定位,学校、老师是教-学-评的责任方、主导方,家长是参与方和协助方,首要任务是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同时,家长要更多地理解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的成长过程。要知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班级整体,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确实不容易,家长不要一遇到问题就去质问、怪罪老师,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当然,如果家长确认自己有必要就教学问题和老师探讨时,应该真诚地和老师进行信息和情感的沟通。沟通的前提是尊重,尊重老师的专业、教学理念。家长不要以自己的年龄、身份地位、行业成就自居。所有的沟通都是为解决问题,不是说教,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而应该是在友好的氛围中交流。达成共识后,家校紧密配合,协力同行。如果沟通没能达成一致,家长应尊重和配合老师的教学,毕竟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是由老师主导的。实践一再表明,和老师教学背道而驰或者一味地对老师的教学吹毛求疵、指手画脚,甚至泄私愤,最后耽误的其实是孩子。

  在此,我也给老师们提些建议: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教学实践的底气。其次,面对家长的不同意见、建议,要保持从容的心态,诚恳倾听,保持定力,不人云亦云,不置之不理,兼容并蓄,为我所用,注重教学的科学实效。绝不能以敌视心态面对家长的不同意见,即便家长指手画脚,也不要怨恨家长,迁怒孩子,因为这对教育的任何一方都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显得老师心胸狭窄,也有悖师德师风。第三,在搞好学科教学的同时,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系和谐了,家长的态度自然就调整了。最后,老师应该和家长多沟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理念,争取在教学行动实施之前,赢得家长的信任,从而达成一致。

  [畅所欲言]

  ■法德胜:现在一些老师布置作业不科学,而且量还多,学习效果不好。虽然老师特别认真负责,但水平有限,很多家长都为此感到很苦恼。

  ■扎心得理:教育教学水平要提高就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固步自封,不能自以为是。

  ■文艺博乐6V9:很多聪明学生就因为不信任老师而沦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术业有专攻应该是常识,尊重各行各业的业,如是而已。

  ■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会学不代表会教,多年的教学经验绝对比你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方法管用。

  ■子夜流星2020:不要把老师和家长对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专家建议]

  学会换位思考 避免“越位”“错位”

  北京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副研究员 张祥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合作。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力度和模式不断完善,在实现高质量育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家长学历水平的提升,也出现了个别高学历家长对教师教学工作“指手画脚”的问题,对任课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要想改变高学历家长“指手画脚”的问题,首先要肯定家长和教师共同的育人目标,即促进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厘清家长、教师和学生间的“三角关系”,即明确三者主体的职责边界,避免“错位”“缺位”及“越位”现象的出现。

  教育学是一门专业学科,有其内在的规律及科学理论,每一节课的教学工作,都需要经过任课教师及其学科团队的集体研讨、教材分析、备课设计及试讲演练等多个环节。所以说,教育教学工作有高度的专业性特征,尤其是在国家《新课标》的实施中,更加关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再仅仅关注课本知识的传授,要关注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育人的过程。不能否认,少数高学历家长的“指手画脚”,只是停留在知识传递层面的简单逻辑,甚至是停留在几十年前自己上学时的经历,提出的所谓“建议”是立不住脚的,或者是没有很好地尊重教育规律,忽视了育人工作的复杂性。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有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育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在于教师所面对学生个体的多样性,还在于教学过程的时空性、互动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等要求,尤其是新技术和新教学理念的出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学历家长不妨先充分认识教师的专业性,做到专业“让位”,这本身就是尊重教育规律的表现。

  家庭教育只有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最好的环境,而如何形成育人合力,最为关键的是明确家长和教师的职责边界,做到“补位”而不“越位”。那么,什么是家庭和学校的职责边界?即学校教育帮助孩子“成才”,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成人”,家校双管齐下孩子才能成为“人才”。所以,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职责定位,不仅要做到专业“让位”,更是要做到“情感补位”,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生活功能、情感功能和道德功能,这个过程也有助于树立教师权威、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孩子尊师重教意识。所以,家长要在学校教师主导下善于做好“情感补位”,积极配合教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确保家庭与学校间各项工作的合理分工、无缝衔接。家长做好“情感补位”,重点是要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支持。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家长越支持学校、越信任教师的时候,教师的情感状态越愉悦,和谐师生关系、灵动课堂氛围才会生成,更有助于孩子思维发展与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共育的基本立场是“家庭和学校是教育共同体”,双方共同为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在目标一致前提下如何达成高效合作,核心是要厘清双方的责任边界。教师是以专业系统的学科教学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核心在“教育”,而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更要在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养育”责任。不可否认,在家校共育中双方存在一定“责任重叠”,甚至是一些“信息误解”,但是我们要坚守共同育人的目标底线,遇到问题首先进行换位思考,才能有效避免“越位”或“错位”的现象发生。对高学历家长而言,如果对教师教育教学存在质疑,先不要“指手画脚”,而是要积极沟通,共同促进问题解决。当然,家长和教师都要站在为了孩子更好成长的基础上换位思考,理解彼此关注孩子时可能存在的视角差异。同时,换位思考不是要求“家庭干好学校的活,或者学校干好家庭的活”,而是要看到差异、认可彼此、成就彼此。

  (原标题:质疑老师教学指手画脚?家长如何“补位”不“越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贾晓燕

责任编辑:热点聚焦网
随机推荐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版权隐私|网站地图|返回首页

CopyRight© 2011-2015 zgq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聚焦网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 qq1987369246 18612878329

备案号:京ICP备1300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