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拍卖市场为何假货多
来源:热点聚焦网 【 】 阅读:

拍卖如戏,全靠演技。最近,上海警方捣毁了26个不法团伙,这些拍卖公司组织的海外文物拍卖会竟然全是请演员现场举牌;组织的交易会,所谓的境外买家当面与客户交易,买家同样也是他们花钱雇来的群众演员。这么做,就是为了不断骗取藏家的服务费。

拍卖公司做假做到这份上,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文物市场之所以假货泛滥,和这种拍卖公司不无关系。

文物市场到底假货多到什么程度?艺术行业“打假专家”牟建平曾直言,书画市场 “只有两成是真迹,八成是赝品,尤其是(署名)齐白石、徐悲鸿的甚至达到了95%是赝品。”上段时间,有人赊账1300万买来200件假古董,也引来社会广泛关注。

今天,不妨好好看看文物市场的产业链,探究一下假货泛滥的原因,看看到底谁在拍,谁在鉴定,谁在买,谁在卖。

先说说谁在拍。

拍卖市场“拍假”和“假拍”现象由来已久。开头说到的案例并非偶然。

一些规模较小的拍卖公司常采取“虚假鉴定、高估藏品”的花招欺骗卖家送拍以套取高额图录费;而一些拍卖“巨头”为招揽卖家,不惜打肿脸充胖子,用“联手做局、虚报‘天价’成交额”等手段渲染炒作、炫耀“实力”。这些又何尝不是一种演技呢?

 那么,谁在鉴定?

2011年9月,随着商人谢根荣骗贷案进入二审,媒体曝光了天价“金缕玉衣”出炉的来龙去脉:法院查明,案件中两件被估价24亿的“玉衣”系伪造而成,伪造文物后,谢根荣出钱请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5位专家估出天价,骗取银行高额贷款。这5位国家级古董鉴定专家全都有着耀眼的头衔和光环,却被谢根荣的“评估费”所收买,为其出具了24亿元的虚假天价鉴定证书。

要说假货,如此拍卖公司如此鉴定专家何尝不是“假货”呢?

那么,假文物谁在卖?或者说,谁在做?

早在2012年3月,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如陶瓷造假分布全国,重灾区在景德镇等地。可见,文物造假已经变成了一项具有地域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公开化的“文化产业”,令人胆寒。

说起国内著名的假文物,就不得不提到北魏陶俑事件。1994年,在北京潘家园旧货交易市场出现了一批北魏陶俑,当时北京几乎所有的顶级考古学家、鉴定专家“过眼”,他们一致认可为真品。

不料,此后,类似的“出土文物”竟然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北京的文物市场,国家文物局为此事成立了专案组,调查证明:这批文物实为赝品,是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做的。而报纸上刊登的河南一座北魏大墓叫人给挖了的消息,实际上是从高水旺家买走陶俑又到北京去出手的掮客设的局。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假文物到底谁在买?

著名书法家刘正成曾直言,当今中国的书画市场和收藏热的勃兴,主要不在于公众的收藏兴趣,而在于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和官员的需求。企业家投资书画,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炒作赚钱,二是给官员行贿送礼。

这些年,的确有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正投入中国艺术品的收藏。他们出手不凡,一掷千金。有的买家,明知道这些所谓的古董都是假货,但还是购买,不是他们傻,而是这些买家将这些假古董做资产评估,壮大自己的资产后,再通过银行进行融资套现,加大现金流的使用。这种繁华的背后是做局、搅局。

话说到这里,我们发现,文物市场假货之所以多,是因为整个流通环节都存在着制假、贩假、假拍、假鉴定的人。

有人说,国内文物造假已成产业链,“造假无罪”是主要原因,但这不能成为文物主管部门监管缺位的理由,更不能成为人心堕落的借口。

我注意到,时下,国内很多古玩市场普遍经营惨淡,出现断崖式萧条,这何尝不是虚假繁荣的必然结果呢?

责任编辑:热点聚焦网
随机推荐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版权隐私|网站地图|返回首页

CopyRight© 2011-2015 zgq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聚焦网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 qq1987369246 18612878329

备案号:京ICP备13006885